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21.
ODP 1143站最上部的3层火山灰深度(mcd)分别为5.55 m(本文称之为A层)、42.66 m(B层)、48.25 m(C层), 其厚度均为-2 cm. 微古生物资料初步限定它们的年龄分别为-0.07 Ma、-0.80 Ma和-1.0 Ma. 这些火山灰层主要由70-150 μm的火山玻璃碎屑组成.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的对比表明, 这3层火山灰分别与Toba第四纪3次火山喷发物(YTT, OTT及HDT)相对应. Toba火山喷发物在南海的发现暗示其喷发作用多发生在为南海夏季风期间, 喷发强度可能要比原先估计的更强.  相似文献   
22.
对泛高加索山脉前脊的华力西晚期流纹质侵入凝灰岩,利用Rb-Sr同位素系统来重建侵入火山碎屑岩的历史。在侵入火山碎屑岩建造中,石英和未蚀变黑云母中熔融包裹体的Rb-Sr系统可作为岩浆期的指示剂;钾长石和钠长石的同位素系统可作为热液期的指示剂;绿泥石的Rb-Sr系统可作为风化物的成岩作用期的指示剂。这些流纹质侵入凝灰岩的热液改造作用几乎是与其(岩桨)贯入作用同时发生的,而风化物的成岩作用在时间上与岩浆贯入作用及热液改造作用是分开的。Rb-Sr法适合于确定这些特殊岩石的贯入时间。  相似文献   
23.
使用目前国际上几种常用的特效树脂:锶树脂(SR)、稀土树脂(RE)和镧系树脂(LN)对岩石样品中Sr、Sm和Nd的分离富集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按厂家提供的流程,SR树脂可回收98%左右的Sr,而且残余的Rb不到2%;RE树脂回收的Sm和Nd只有70%左右;而联合利用RE和LN树脂,并配合SR树脂的使用,可以将Sm和Nd的回收率提高到90%左右;LN树脂可以很好地分离Sm和Nd,并且回收的Nd可占总样量的85%左右.  相似文献   
24.
我国东北富钾火山岩省由近70座火山,6000多平方公里以熔岩为主的火山岩组成.岩省至少有六种岩石类型:马鞍山一种岩石类型,五大连池火山群一种岩石类型,科洛火山群三种岩石类型(独有一种岩石,一种与五大连池火山群相同,一种与逊克火山群相同),诺敏河和甘河火山群两种岩石类型,逊克火山群一种岩石类型.日本著名的火山学家Ogura首先于1936年研究了五大连池,并命名了石龙岩.  相似文献   
25.
26.
27.
钕同位素比值~(143)Nd/~(144)Nd标准溶液研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钕同位素比值(~(143)Nd/~(144)Nd)是Sm-Nd同位素方法的关键量值,由于被测样品的~(143)Nd/~(144)Nd比值变化范围很小,所以对~(143)Nd/~(144)Nd比值测试的精准度要求很高(精度优于0.005%)。为了获得高精度和高准确度的测试数据,分析过程中所用Nd同位素标准物质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的Nd同位素标准物质都是氧化钕,经过近三十年有的已消耗殆尽。本文阐述了钕同位素比值~(143)Nd/~(144)Nd标准溶液的研制,经检验标准溶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由11家实验室协同定值,采用MC-TIMS和MC-ICP-MS方法测定~(143)Nd/~(144)Nd,确定了Nd同位素标准溶液的特性值~(143)Nd/~(144)Nd=0.512438,不确定度为5×10-6。此标准溶液于2015年5月获得国家标准样品证书(批号为GSB 04-3258—2015),可被用于地质、资源、海洋、环境、考古等多种样品~(143)Nd/~(144)Nd比值测定时的仪器校准和分析过程的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28.
29.
McLean RJ  Welsh AK  Casasanto VA 《Icarus》2006,181(1):323-325
A slow growing, heat resistant bacterium, identified by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as Microbispora sp., was recovered from the wreckage of the ill-fated space shuttle Columbia (STS-107). As this organism survived disintegration of the space craft, heat of reentry, and impact, it supports the possibility of a natural mechanism for the interplanetary spread of life by meteorites.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